星愿 |
第二篇文章的正文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
父亲梅臣,字伯忱,20岁中秀才,后两次赴京赶考不第,一生从事盐务。
梅贻琦为长子,有四个弟弟和五个妹妹,在堂兄弟排行第五。父亲平日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把梅贻琦送进天津严修严氏家塾。1904年梅贻琦成为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系张伯苓校长的得意门生。1908年梅贻琦被保送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以第六名考取首批清华的留美公费生。1909年梅贻琦进入美东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4年获工学学士学位。
1914年梅贻琦毕业归国,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1919年6月,梅贻琦与在严氏家塾中相识的韩咏华结婚。此时梅贻琦已30岁,韩咏华26岁,在民国已属大龄晚婚,夫妻相伴终身。
1915年梅贻琦应清华学校周怡春校长的聘请任教清华,教授数学和物理。1921年取得清华公假再度赴美深造,入芝加哥大学进修。1922年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同年游历欧洲大陆后回国,继续在清华任教。1925年清华增设大学部,梅贻琦出任物理系教授。
1926年,清华教务长张彭春辞职,梅贻琦被教授会公选为改制后第一任教务长,时年37岁。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初,由吴宓任主任,任职一年后辞职,梅贻琦以教务长主持院务。他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始终保持着真挚的友情”。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鱼藻轩,梅贻琦忍痛亲去园内收殓,全程料理后事。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改为国立大学。原温应星校长辞职,南京政府委任梅贻琦先生暂代校务。
1928年8月,罗家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11月,梅贻琦出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到任后即进行了全面改革。1930年罗家伦辞职后,清华校长人选未及时确定,至1931年,教育部长李书华任命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李部长自认这是他在教育部“最满意的一件事”。梅贻琦先生自1931年—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1955年—1962年在台湾清华大学任校长,故梅校长被海内外清华人尊称为“永远的校长”。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的任期都比较短暂,清华“驱逐校长”的运动多年此起彼伏。但自梅校长任职清华后,清华学生的口号始终是拥护梅校长。先生是清华大学的“不倒”翁,有人好奇问先生有何秘诀,梅先生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霉(梅)的!”梅贻琦为人重实干少说,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
在梅校长的领导下,清华得以在10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梅先生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风”。据陈岱孙先生说,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正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二是推行 “教授治校”,具体体现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集体领导的民主行政体制。建立由全体教师评选产生的教授会,其权限包括:审议改进教学及研究事业以及学风方案,学生成绩的审核与学位的授予,从教授中推荐各院院长及教务长。教授会由校长召集和主持,但教授会成员也可以自行建议集会。
父亲梅臣,字伯忱,20岁中秀才,后两次赴京赶考不第,一生从事盐务。
梅贻琦为长子,有四个弟弟和五个妹妹,在堂兄弟排行第五。父亲平日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把梅贻琦送进天津严修严氏家塾。1904年梅贻琦成为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系张伯苓校长的得意门生。1908年梅贻琦被保送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以第六名考取首批清华的留美公费生。1909年梅贻琦进入美东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4年获工学学士学位。
1914年梅贻琦毕业归国,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1919年6月,梅贻琦与在严氏家塾中相识的韩咏华结婚。此时梅贻琦已30岁,韩咏华26岁,在民国已属大龄晚婚,夫妻相伴终身。
1915年梅贻琦应清华学校周怡春校长的聘请任教清华,教授数学和物理。1921年取得清华公假再度赴美深造,入芝加哥大学进修。1922年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同年游历欧洲大陆后回国,继续在清华任教。1925年清华增设大学部,梅贻琦出任物理系教授。
1926年,清华教务长张彭春辞职,梅贻琦被教授会公选为改制后第一任教务长,时年37岁。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初,由吴宓任主任,任职一年后辞职,梅贻琦以教务长主持院务。他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始终保持着真挚的友情”。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鱼藻轩,梅贻琦忍痛亲去园内收殓,全程料理后事。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改为国立大学。原温应星校长辞职,南京政府委任梅贻琦先生暂代校务。
1928年8月,罗家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11月,梅贻琦出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到任后即进行了全面改革。1930年罗家伦辞职后,清华校长人选未及时确定,至1931年,教育部长李书华任命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李部长自认这是他在教育部“最满意的一件事”。梅贻琦先生自1931年—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1955年—1962年在台湾清华大学任校长,故梅校长被海内外清华人尊称为“永远的校长”。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的任期都比较短暂,清华“驱逐校长”的运动多年此起彼伏。但自梅校长任职清华后,清华学生的口号始终是拥护梅校长。先生是清华大学的“不倒”翁,有人好奇问先生有何秘诀,梅先生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霉(梅)的!”梅贻琦为人重实干少说,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
在梅校长的领导下,清华得以在10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梅先生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风”。据陈岱孙先生说,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正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二是推行 “教授治校”,具体体现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集体领导的民主行政体制。建立由全体教师评选产生的教授会,其权限包括:审议改进教学及研究事业以及学风方案,学生成绩的审核与学位的授予,从教授中推荐各院院长及教务长。教授会由校长召集和主持,但教授会成员也可以自行建议集会。